21世纪是巨头之间竞争的世纪。中国本土涂料企业在经过多年自我放纵式的高速发展之后,竞争形态开始向更高层次转变。近年来,中国的建筑涂料行业迎来了一个严寒的冬季,国际市场原油上涨至历史最高峰,做为石油的下游产品,化工原材料同时也上涨至历史最高峰。大批的建筑涂料企业在原材料上涨,行业成熟洗牌带来的压力下不堪重负,纷纷落马倒闭,“山雨欲来风满楼”……经过洗牌期涂料行业的暗潮涌动,经销商转型、渠道转型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企业原有的营销模式和市场操作手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在突然之间站在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对中国涂料企业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经过前两年的洗牌,生存下来的涂料企业是已经占据一定份额,可能有所作为的企业。涂料企业真正博弈的一年,是涂料企业生存与倒闭更趋明显的一年,是企业与经销商一体化合作共赢的一年。那么谁将成为新时期的赢家?……
对涂料市场特性的再认识
一、生产上低门槛,营销上高门槛
与其他行业需要高额的投资相比,涂料在生产上对设备的要求相对简单,投入较少,见效相对较快,技术上的门槛低,这也是涂料行业能够吸引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涂料行业整体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要生存下来相对容易,但要上规模、上档次,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却要艰难得多。
与生产上的相对简单相比,营销上却要复杂得多:
(1)涂料消费环节中的影响者、使用者、决策者和购买者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其特点分别运用不同的营销手段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均需要的相应的营销资源与之相配套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销售过程管理……)
中国涂料企业创新性营销
(2)对营销配套的要求高,包括人员的综合配套和终端的专业配套,以终端的专业配套为例,少数企业的终端专业配套品已经达到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这并不是一般的涂料企业所能承受的。(聚焦优势,整合资源……)
(3)涂料产品类别众多,渠道多元、消费行为复杂,这就客观上要求涂料企业具有开放的营销理念,必须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产品结构和系统、完整的营销管理体系。(渠道细分,变更)
二、产品概念的恶性竞争与整体营销策略的游离
产品概念的同质化带来了产品概念的恶性竞争,如当一家企业打出了“健康漆”的概念时,在同一个市场上会同时出现上百家企业同时跟进,甚至有些企业放弃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概念,而盲目跟进,导致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资产流失。由于在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上缺乏技术做为支撑,而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核心技术特点和资源优势,使其总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无法将其具体化、有形化,国内涂料企业这种策略上的游离使品牌最后沦为一个“空壳”,什么都往里装,最后就变成了类似电脑中的“垃圾桶”。而国际性品牌则不同,由于其有很好的技术作支撑来进行产品核心概念的提炼,并有能力和资源围绕产品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度的演绎和系统化运作。(如立邦、多乐士)国内涂料企业在技术上的局限性使其在进行品牌核心概念的深度演绎上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顾客导向还是竞争导向
一些人看到了涂料业竞争激烈的一面,于是片面地认为在营销上应采取竞争导向的策略。我还是更倾向于采用顾客导向的策略,理由如下:
(1)涂料市场上产品众多,不同的产品由于工艺、技术、配方、原材料等方面的不同而在价格上千差万别。
(2)每一个区域市场上均有上千个涂料品牌存在,它们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一般的涂料企业难以锁定自己的竞争对象。
Tags: